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当前,从整体来看,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进取争优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不作为、慢作为,见事儿就躲、扛事儿就软等现象,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就不想干:个人“小算盘”打得响
“在我们单位现在一些干部的躺平现象比较突出。”在采访中,某单位党委书记向记者说道,“这些干部的人生价值观是这样的,第一是把身体保养好,第二是把家庭照顾好,第三位才是工作,工作差不多就得了。”
这类现象并非个例。“无追求”是部分干部不想干事的重要原因,自嘲“佛系”“躺平”,对评优评先、政治进步、事业成就没有感觉。有的自视“条件好”,工作就是混一份编制,每天上班琢磨的就是去哪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心思不在工作上;有的是即将退休人员,有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想颐享天年,静待平稳退休;有的过往取得一点成绩就心满意足,认为对得起组织和领导了,裹足不前安于现状;有的认为职业天花板举头可望,提拔渺茫,索性放弃努力,庸懒散拖。
如果说“无追求”是因为有的干部对待自身随波逐流,那么对待群众没感情、缺情怀则是另一些干部不干事的重要原因。有的当官做老爷,高高在上,认为群众来办事是给自己添麻烦,给群众办事是恩赐,因此态度生硬、推诿扯皮;有的坐在机关远离群众,对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消极应付,就如曾被通报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在每天可办理120个医保预约号情况下,未认真测算便决定每天发放60个号,造成群众办理医保事项必须连夜排队,在群众多次反映之后仍无动于衷。
还有一些干部不干事是因为心存私念邪念。事情办与不办、是快办还是慢办、办到什么程度,有拿捏的空间才有谋利的机会,这类干部看似是“不作为”“慢作为”,实则背后藏着吃拿卡要的坏心思。有的是百般暗示,摇头叹气不容易,办事者送上钱物后就快马加鞭,比如黑龙江省工信委某处原副处长张伟天利用审核企业申报补贴的便利,以加快办事进度向企业索要获批资金额度15%的好处费,黑手伸得长、捞得狠。有的是寻找代理人或中介,不经过自己的代理人事就办不成,通过“白手套”谋取私利。如一案例通报中提到的某行政办事大厅有人与内部工作人员勾结,直接拿着“代办”的牌子招摇过市,一边是“黄牛”明目张胆地在门外招揽生意,另一边是办事百姓频频碰壁。
忐忑不敢干:“不出风头别冒险”
“现在干工作压力日增、责任很大,要求效率必须大大提升,但现状却是一些本可就地解决的问题被频繁请示、汇报,效率大打折扣。”采访中一位领导干部描述遭遇的困惑。记者在多个省份采访发现,出于担忧心理,有的干部遇事故意慢半拍,“看一看再说”“等一等再做”,动辄将工作下压、把问题上交,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怕多干出错被追责。一些干部规避“风险”的心态居多。有的认为越干事、干的事越多,承担的责任就越大、风险越高,这导致一些干部产生干多错多、不干不错的错误想法。还有一些干部因客观上容错免责机制“事后补救”不够精准、“事前撑腰”保护不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的“试错空间”狭小有限而存在生怕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心态,久而久之不敢试、不敢闯也懒得想。
怕得罪他人不值得。一些领导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习惯于当“老好人”“和事佬”,工作上宁愿降低标准也不批错、不纠错。“在利益冲突、矛盾纠纷中领导干部不敢拍板,一味‘和稀泥’就怕得罪人,致使原本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被久拖不决,到头来什么也没办!”一位干部坦陈了工作中的困境。还有干部畏难情绪重,担心真抓真管,动了别人的“奶酪”会丢选票、引发矛盾。
怕媒体炒作太冒头。有些干部抱有“中等生”心态,担心工作冒尖出彩会引来媒体曝光,一旦置身于聚光灯下,很多细节就会被放大,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和错误就会被审视出来,与其承担“翻船”风险,还不如不喊号子不拉纤,宁可不出彩,但求不出事。还有的干部工作干出成绩了,被媒体报道,形成热议,担心被人打上爱出风头的标签,最后枪打出头鸟,得不偿失,“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怕被人盯上揭老底。一些干部信奉“平安至上”,期待“软着陆”。有的碰到人事等棘手问题畏缩不前,害怕提拔谁都有人反对,被举报影响自己的仕途,于是干脆不动;有的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自己装样子“划水”就不敢指责别人躺倒“潜水”;自己跑官要官、走关系靠裙带上位,就不敢制止别人私相授受;自己本身处事不公就在重大问题面前不敢斗争,也没有斗争的底气,生怕按下葫芦浮起瓢,对自己带来不好影响。
庸能不会干:“满河的石头能压菜的少”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躲事,嘴上说的是担心出问题、被问责,实际上是对政策把握不全面、对风险预判不到位,不善为、不会为。
本领确实跟不上。有的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足,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如某市辖区一位海洋职能部门的同志,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海洋管理事务工作懵然不知,导致分管的渔港监督管理工作混乱无序、问题频出。有的干部因经验不足、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工作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如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开发区政策很好,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筑巢引凤不见凤”“只听雷声不见雨”,干部不会干,拖累了发展的步伐。还有的干部眼高手低拿不起来、干工作粗心大意,出错频频,耽误进度,“干还不如不干”。
疏于学习不上心。有的干部明显能力不足还毫无本领恐慌,对待工作能力提升有摆烂心态。有的工作有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习惯“等靠要”,坐等别人出经验,靠着领导作指示,没有创新思维、没有主动意识;有的对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更新“嗤之以鼻”,吃不起学习的苦,经不起工作的累,既不愿下基层跑,也不愿研究工作特点规律,思想缺底蕴,工作缺抓手。比如换届后调整到乡镇的某些年轻干部因不认真学习吃透文件,低保政策未吃透,对审批标准不清楚,导致申报把关不严,造成低保残保重复领取,受到大量群众投诉。
用人机制不合理。有的人岗不适配,对干部没有做到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有的干部明明执行能力强,却让他去做研究;有的干部明明研究能力强,却让他去搞接待”,一位干部对记者吐出这番话时,一脸怅然与无奈。既不重扬长,也不重补短,致使一些干部对于工作的热情消耗殆尽,逐渐步入不会干事的“不为”行列。还有的单位年轻干部成长进步受限,天花板明显,实践锻炼的机会缺乏,加之单位内部传帮带、老带新机制不健全,年轻干部成长受到极大局限,造成干部错过了黄金成长期。
捆着不让干:“裹脚的媳妇走路又疼又难”
“这事我思来想去真没法干,所以就一直拖着”,某综合园区党委书记告诉记者。之前因为农村清洁能源改造,上级“一刀切”要给当地农户换成太阳能取暖。“我们这里的光照条件不好,换成太阳能的话晚上老百姓得挨冻,我得对老百姓负责。”这名基层干部所讲的事情,反映出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是因为政策脱离实际没法落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的政策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一刀切、瞎指挥,把一个地区的做法生硬套用在另一个地区,把城市的做法照抄照搬于农村,基层干部不是不干,是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干不了;还有的是上级要求笼统抽象,没具体政策没指导,基层不知道咋干。
有的事情没人干是因为部门推诿扯皮,层层掣肘。有的是对待工作来回推拉,“踢皮球”、三不管。如某学校反映其门口进行道路维修,道路修通了,绿化也好了,但围挡就是长时间不拆除,严重影响师生出行安全。在调查中得知,围挡是街道设置的,但绿化属于园林部门管理,道路建设属于交通部门,街道声称不清楚绿化、道路建设什么时候结束,围挡就一直没人管。有的是明面态度好,但就是打官腔“再研究”“别着急”能拖则拖。某地工业园区干部告诉记者,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明明某事已经过书记办公会通过,但有的部门就以会议纪要没出为由拖着不给办理。
干事创业氛围不浓,束缚手脚也是有的干部感觉自己干不了事的一个原因。有的是会议多、文件多、汇报多,忙于应付检查、工作留痕,没时间干事;有的单位是干事创业风气差,愿意干活、能干活的人反而受到排挤,某单位的主要领导告诉记者,“年轻小孩会告诫新入职工作积极的小孩不要太卷,说再这么卷把大家都卷进去了”;还有的单位考核机制不完善,选拔任用导向有问题,出现会哭的多吃奶、会拍的受青睐、会跑的有市场,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想干又能干:“拎袄就得拎领子”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尤须激发干部愈难愈上、愈险愈进的精气神,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选人用人用实绩说话,让干事创业的人有“奔头”。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调研中,这句话被事实反复印证,也被许多干部屡屡提及。在江苏扬州,一批默默无闻、踏实肯干,取得实绩的同志得到提拔。怎么样发现了这批干部——实地调研276场次,谈心谈话6100多人次……通过一线考察、实绩纪实等方式,扬州对一批在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等重大斗争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重用。同样,在高邮等地,从一线走出去的年轻干部也越来越多。当地有关同志介绍,“市委就是要通过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实绩评比,突出选拔那些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人,树起实干实绩风向标”。
追责板子既要高高举起更得精准落下,让庸政懒政的人真正吃“苦头”。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精准问责一个可以震慑警醒一片。调研发现,问责对不担当不作为行为的警示效应明显。“对主要责任人问责后,达成整治效果,岸清海净。”谈起“三无”船只排查整治,连云港市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船只侧翻事故和非法载客暴露出的执行不力、推诿扯皮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员开展精准问责,抓住了责任这个关键,“三无”船只泛滥的现象得到了有力遏制。
评优绩效打破轮流坐庄“大锅饭”,让表现优异的同志尝“甜头”。每个干部都渴望被肯定,评优评先是在树立“风向标”、传播“正能量”,应当尺度分明,让“谁优谁不优”一目了然,让真优秀的干部评上优,让其他干部真信服。同时,绩效不能一个标准都有份,要让它成为奋进发展的“催化剂”、干事创业的“助推器”,真正让干得好的既受表彰又得实惠,干得差的既丢面子又丢票子,真正把干部创先争优的动力激发出来。
鼓励保护创新,让敢为人先的干部有“劲头”。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反复强调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对于什么错能容、什么错不能容,有的干部提到首先要实事求是真容错,一是一,二是二,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做领导的要把该自己担的责任担当起来,让干部放心闯。还有干部提到,要坚决纠错不纵错,容错不是纵错,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早纠错,防止小错变大错、失误变常态,对事业造成损失。不少干部还提到,对于被问责处理的干部还需加强关心爱护,将容错纠错的理念向前向后延伸,覆盖审查调查、回访教育、组织激励全过程,让干事担当者更多地感受到制度的保障和组织的温暖。
乘风破浪的新时代,不仅呼唤更多“今日长缨在手”的壮举,更期待“满怀豪情向未来”的斗志。让我们勇挑重担、踔厉奋发,携手同行、团结奋斗,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3年第10期) |